史上最全的《北平无战事》诗词典故科普贴(上)

顾清辞Kai:

warning:全文13000字,阅读时间20分钟。


你萌酷爱去看《北平无战事》原著!


你萌酷爱去看《北平无战事》原著!


你萌酷爱去看《北平无战事》原著!




 @何堪最长夜  送给你的第二份礼物,酷爱来看看~




1.



“忧端齐终南,澒洞不可掇”。方步亭怔怔地望向了阳台方向的黑夜,突然念出了杜甫的两句诗,紧接着说道,“美国人的情报是我们北平分行的人有意透露出去的……”


谢培东更惊了,不知如何接言。



 


忧端齐终南,澒洞不可掇”,意思是,忧民忧国的情绪啊,千重万叠,高过终南,浩茫无际,又怎能收敛!


 


这句诗是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的最后一句,那句知名的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也是出自这里。这首诗作于天宝十四年,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,然而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,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,所以诗中有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的气氛,显示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。


 


方行长引用这句诗,是把当前国民政府的情形比作安史之乱前夕的唐朝,他像杜甫一样敏锐地洞察到了动乱的端倪,忧国忧民,却无能为力。


 


2.



每当这般情景,方孟韦就知道父亲有更深的话要对自己说了,而且一定又会像打小以来一样,先念一首古人的诗——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,多少代便是方家训子的方式——方孟韦轻轻走到父亲背后,在他的肩背上按摩起来。



 


《论语·季氏》


陈亢问于伯鱼曰:"子亦有异闻乎?"对曰:"未也。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'学《诗》乎?'对曰:'未也。''不学《诗》,无以言。'鲤退而学《诗》。他日,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'学礼乎?'对曰:'未也。''不学礼,无以立。'鲤退而学礼,闻斯二者。"陈亢退而喜曰:"问一得三。闻诗,闻礼,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。"


 


【译文】


 陈亢问伯鱼:“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?”伯鱼回答说:“没有呀。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,我快步从庭里走过,他说:‘学《诗》了吗?’我回答说:‘没有。’他说:‘不学诗,就不懂得怎么说话。’我回去就学《诗》。又有一天,他又独自站在堂上,我快步从庭里走过,他说:‘学礼了吗?’我回答说:‘没有。’他说:‘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。’我回去就学礼。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。”陈亢回去高兴地说:“我提一个问题,得到三方面的收获,听了关于《诗》的道理,听了关于礼的道理,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。”


 


《诗经》大家肯定都知道,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。


但是,《诗经》又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,它承载了很多政治社会方面的意义。


 


在被经学长期笼罩的封建社会中,人们认为它具有“正得失,动天地,感鬼神”,“经夫妇,成孝敬,厚人伦,美教化,移风俗”的社会功效。比如,汉代经学家就把“关关雎鸠”一首诗解读为后妃之德。


 


《诗经》甫一诞生,便成为了施行教化的重要工具,广泛应用于祭祀、宴饮等重要场合,在当时的政治、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形成了上层社会学诗的风气。


 


孔子把《诗经》的社会功能总结为“兴观群怨”,意思就是感发意志,观风俗兴衰,考察得失,群居互相切磋,提高修养,还有就是表达怨情,批判政治与社会现实。


 


总而言之,学习《诗经》不仅能够使人在政治、社会生活中从容应对,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,所以孔子教导儿子说,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。


 


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有一句“他日趋庭,叨陪鲤对”,说的就是这件事情。“庭训”就是出自这个典故,特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。


 


3.



方步亭果然念着古人的诗句开头了:“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半卷红旗临易水,霜重鼓寒声不起。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。”这次念完这首诗他没像往常那样停住,留点时间让儿子静静地琢磨后再说话,而是接着说:“李贺的这首诗,这几天我反复看了好些遍,一千多年了,怎么看怎么觉得他像是为今天写的。尤其那句‘半卷红旗临易水’,怎么看怎么像共产党的军队打到了保定。接下来打哪儿呢?自然是北平。我管着银行,知道蒋先生筑不了黄金台。傅作义会为他死守北平吗?就是愿意死守,又能够守得住吗?……”



 


这首诗是李贺的《雁门太守行》


 


“半卷红旗临易水”,我党军队的旗帜可不就是红旗么。


 


“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。”这句是说,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,愿意手持宝剑为他赴死。


 


“黄金台”是个双关词,方行长掌管银行、金库,知道蒋校长的国库里没有那么多黄金,筑不了黄金台,而且,他也没有优待人才的诚意。既然如此,傅作义会愿意“提携玉龙为君死”吗?更深一层的意思是,这个党国,还值得他们“提携玉龙为君死”吗?


 


“黄金台”是燕昭王的典故,他曾筑高台,置黄金于其上,广招天下人才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一》:“于是昭王为(郭)隗筑宫而师之,乐毅自魏往,邹衍自齐往,剧辛自赵往,士争凑燕。”


 


燕昭王即位之初,即着手招徕人才,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,高筑“黄金台"以招贤纳士。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,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,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。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,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、满目疮痍的弱国,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。


 


李白的《古风五十九首(其十五)》说的就是这件事:
燕昭延郭隗,遂筑黄金台。
剧辛方赵至,邹衍复齐来。


 


顺带一提,我们如果想夸赞某人有治理国家的才能,就说他“才比管乐”。这个“管乐”可不是乐器,而是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与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的并称,他们俩都是诸葛亮的偶像。晋·袁宏《三国名臣序赞》:“孔明盘桓,俟时而动,遐想管乐,远明风流。”


 


4.


曾可达这时脑子里冒出来的竟是建丰同志要求他们必看的《曾文正公全集》,想起了曾国藩临死前常说的那句“心力交瘁,但求速死”。


 


《曾文正公全集》历来为众多伟人所称颂,毛泽东早在16岁时就通读了《曾文正公全集》。1917年,毛泽东在通读《曾文正公全集》之后,对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,得出了“愚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”的结论。蒋介石案头常年摆着一套《曾文正公全集》,时时翻阅,一生都在研究它。他准备了很多套《曾文正公全集》,经常拿来作为奖赏送人。蒋介石一生推崇、学习、效仿曾国藩,认为曾国藩的著作“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”。


 


建丰同志让曾可达有时间多看看曾文正公全集,深意在此。


 


5.



建丰同志:“还是要多看看他的日记,重点看看他读《中庸》时候的日记。很重要。曾文正一生的功夫都化在‘执两用中’上。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极端,走哪个极端都会犯错误。执两端用中间,才能够尽量避免错误,最接近正确。”


曾可达:“是。校长的字讳就叫‘中正’,学生明白。”



 


“执两用中”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,"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,其斯以为舜乎?"


 


这里需要特别澄清一下,“中庸”的本义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庸庸碌碌和稀泥,这是误读。


 


孔子把“中庸”推崇为最高的道德,他曾说,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”,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”。从上下文来看,“中庸”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一个贬义词。


 


所谓“中庸”,就是恪守中道,坚持原则,不偏不倚,无过无不及。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,折中致和,追求中正、中和、稳定、和谐。并且随时以处中,因时制宜,与时俱进。


这才是中庸之道。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,中庸就类似于这个中和之道。做事不能太保守,也不能太极端,要在了解两端的基础上,折中调和,把握适度原则。


 


而那种庸庸碌碌和稀泥是什么人呢?是“乡愿”,就是伪君子,指那些看似忠厚,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,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。孔子对这种人的态度是什么呢?“乡愿,德之贼也!”孔子非常痛恨他们,因为他们会败坏社会道德。


 


蒋介石,字中正,他的名字很有讲究的。


 


《周易》豫卦六二爻的爻辞,介于石,不终日,贞吉。“十翼”当中的《象传》对这句占辞的解释:“不终日贞吉”,以中正也。



看出来没有?蒋介石的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。“名”用《易经》里的爻辞——介石,“字”用相应的《易传》里的释文——中正,这是古人起名字的一种传统。


 


“中正”就是追求中和的意思,但我觉得后来蒋的做法对不起他的名字。



【拓展阅读】


执两用中


 


我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不算很深刻,摘录网络上的一些评论如下——


 


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发现,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,故办理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。若能恰到好处地掌握住适度,就叫做"执中";"中"又含有中正、公正之意。当把"执中"的方法从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时,就叫做"中道"。尧、舜、禹都把"允执厥中"作为世代相传的治国方法,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地坚持中道来治理国家。孔子在全面继承中道的基础上,又以托古的方式把虞舜的治国方法概括总结为"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"。这样把"执两"与"用中"对立统一起来,既丰富了中道的内容,也提升了它的理论高度。正因为只有作到"执两",才能准确地"用中",于是孔子又从"中"的对立面提出了"过犹不及"的命题。


"不及"是没有达到"中",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;而"过"则是超过了"中",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。两者尽管趋向相反,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,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。孔子所谓"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",就是说必须把握住"过"与"不及"两种倾向使之不走向极端,才能有效地用中道去治理百姓。这就是"执两用中"的本义。"


 


6.



“唉!”方步亭一声长叹,望向窗外,突然说道,“孔子的弟子向他问孝,孔子答曰‘色难’。意思就是要以发自内心的顺从之态度面对父母,此谓之色难。你既然心里不痛快,大可不必在我面前装作孝顺的样子。”



 


《论语·为政》


子夏问孝,子曰:“色难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?”


 


【译文】子夏问:“怎样是孝道?”孔子说:“ 难在子女的容色上。若遇有事,由年幼的操劳,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,这就是孝了吗? "就是说,孝顺父母不能光做表面功夫,要发自内心地以真诚态度面对他们。心里怨恨而表面恭敬,是不行的。


 


7.



方步亭的脸色舒展了好些,是对这个小儿子的孝顺,也是对这个小儿子每逢大事精明的一种欣慰,可很快又严肃了面容,转对谢培东:“辛幼安那句词是怎么说的?‘生子当如孙仲谋’,是吧?”这句话是夸奖,但显然夸奖得有点过头。方步亭随时都在警惕,让儿子不要过分得意张扬。


谢培东十分默契:“行长,不要这样夸他。孟韦还当不起这句话。”



 


夸一下wuli孟韦又怎么样?傲娇。


 


《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


辛弃疾


何处望神州?满眼风光北固楼。千古兴亡多少事?悠悠。不尽长江滚滚流。


年少万兜鍪,坐断东南战未休。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。生子当如孙仲谋。


 


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主传》:“十八年正月,曹公攻濡须,权与相拒月余。曹公望权军,叹其齐肃,乃退。”裴注:《吴历》曰:“……权行五六里,回还作鼓吹。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,谓然叹曰:‘生子当如孙仲谋!若刘景升儿子,豚犬耳!’ ”


【译文】


建安十八年,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,孙权率兵七万抵抗月余,曹操远远的见对面将士严明整肃,不禁脱口叹道:“生子当如孙仲谋,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!”。


 


这个躺枪的刘景升是谁呢?荆州牧刘表,默哀30秒。


 


这件事还有后续,过了几天,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,比较有意思,说:“春水方至,公宜速去”,又注:“足下不死,孤不得安”。这几句话说(怼)得不卑不亢,隐约可见孙权豪爽幽默的性格。


 


8.



“不用,这首诗你也会背。”建丰接着念了起来,“‘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。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’。上天念在我这一片苦心,一定会多降几个你这样的人才,包括方孟敖那样的人才!”



 


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吧,龚自珍的《已亥杂诗》


 


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,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,主张改革内政,抵抗外国侵略。《己亥杂诗》中的批判,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、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。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,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。感于清朝朝庭压抑、束缚人才的情况,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。


 


当时民国的情形与清末何其相似,建丰同志引用这样的诗句,是在表达人才匮乏的苦闷。


 


9.



梁经纶的那颗心好像在急速地往下坠落,偏偏又是在深不见底的山谷里坠落。他猛地昂起了头,站了起来,挽住那颗下坠的心,竭力使自己用兴奋的情绪念出了下面一段话:“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,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,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!”



 


这段话出自毛主席的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》。本文写于1930年初,是毛主席给林彪的回信,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。


最后一段摘录如下:


“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,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“有到来之可能”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、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,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,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。”


 


10.



曾可达不能笑,笑便不真诚了:“我刚才说了,天上只有一个太阳。毛泽东不是太阳,他也休想出第二个太阳。可是除了太阳,天上还有一个月亮。这个月亮在天上只有一个,照到地上便无处不在。方行长,我的话但愿您能够明白。”


方步亭收了笑容:“不太明白。曾将军是在跟我说朱熹‘月印万川’的道理?”



 


    “月印万川”,月亮挂在天上,江河湖海随处可倒映出月亮的影子。“太极”的道理也一样,“太极”是天地运动的总规律,在天地间也仅即一而已,而散落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,则随处可见,它反映在万物上,反映到人身中、人事里……无处不在,无处不有……所以朱熹概述太极之理时指出:“物物有一太极,人人有一太极,事事有一太极,时时有一太极”,为了使其更形象直观,他又指出:它像似“月印万川,洒在江湖,则随处可见”。朱熹用上这一比喻,及其形象、生动地高度概述了天地间这“太极”运动的总规律映照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存之“太极”,其道理相同,哲理相通,朱熹的这一比喻,是对“天人一理”或“天人合一”等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最完美的解读。


 


就方行长和曾可达对话的语境来看,月光照得无处不在,一盆水能让月亮现形,这句话暗示着天下无人不通共的朴素道理。


 


我党北平城工部的负责人就叫张月印,就是尓豪太子演的那位,看来这个名字大有深意啊。


 


11.



“国民政府不可一日无中央银行,中央银行不可一日无北平分行,北平分行不可一日无方步亭行长。”曾可达这几句顶真格的语式听起来太耳熟了,可此时从他嘴里说出偏又十分严肃真诚。


方步亭那条已经踏上了二楼台阶的腿,不得不停住了。


曾可达在他背后立刻补了一句:“必须告诉方行长,这几句话不是我说的。”


方步亭回头望向了曾可达:“现在不是清朝,我更不是左宗棠。当年潘祖荫和郭嵩焘那些人用这样的话打动了咸丰皇帝,保住了左宗棠。可现在是中华民国,宪政时期。要是我方步亭真干了危害国家的事,有法律在,谁也保不了我。因此,这几句话是谁说的对我并不重要。”



 


曾可达这是把方行长比作整治腐败的左宗棠。


 


左宗棠帮助骆秉章整饬湖南腐败的吏治,罢免、惩办了一批贪官污吏,也得罪了一大批人。


 


后来,翰林院编修郭嵩焘找了同在南书房值班的潘祖荫,请他给皇帝上保荐奏疏,潘祖荫于是给皇帝上了一疏,说:“湖南军队不仅保住了本省,还支援了江西、湖北、广西、贵州,所向克捷。固然是骆秉章调度有方,实则由左宗棠运筹决胜。此天下所共见,也在皇上圣明洞鉴之中。”接着他说了两句传诵一时的话:“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,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。”


 


12.



方步亭:“伯禽是李白儿子的名字,平阳是李白女儿的名字。当时李白妻子已经病故,自己又漂泊在外,儿女都寄养在山东的亲戚家中。他无时无刻不牵挂在心,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诗,托人寄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小儿女……这首诗名《寄东鲁二稚子》……”



 


《寄东鲁二稚子》


 


吴地桑叶绿,吴蚕已三眠。
我家寄东鲁,谁种龟阴田?
春事已不及,江行复茫然。
南风吹归心,飞堕酒楼前。
楼东一株桃,枝叶拂青烟。
此树我所种,别来向三年。
桃今与楼齐,我行尚未旋。
娇女字平阳,折花倚桃边。
折花不见我,泪下如流泉。
小儿名伯禽,与姊亦齐肩。
双行桃树下,抚背复谁怜?
念此失次第,肝肠日忧煎。
裂素写远意,因之汶阳川。


 


现在我们提起李白,好像就是一副“天子呼来不上船”“欲上青天揽明月”的谪仙人形象,好飘逸啊,好仙气啊,然后呢?没了。当一个人成为一种符号的时候,他的本来面目也就消失了。


 


这封家书,为我们揭示了李仙人作为父亲对儿女温情脉脉的一面,很有人情味。


 


诗中写小女儿折花倚在桃树边,却看不见他,泪如雨下,乃是出自诗人自己的想象。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达,想象你在想我,从而表达我在想你。这么说可能有点绕,就是我很想你,想象此时此刻你在做什么,会不会也在想我呢?


 


杜甫(咦……我为什么要说杜甫?)有一首诗很有名,也是类似的手法,叫做《月夜》——


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。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 
香雾云鬟湿,清辉玉臂寒。何时倚虚幌,双照泪痕干。


 


他看着月亮,想念远方的妻子儿女,想象妻子现在也在看着月亮想着他。雾气,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;冷冷月光,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。想象越是生动,越能传达出这种相思之情。


 


清代著名富二代致郁系词人纳兰性德写过一首词,叫做《鹧鸪天·别绪如丝睡不成》——


 


别绪如丝睡不成,那堪孤枕梦边城。因听紫塞三更雨,却忆红楼半夜灯。书郑重,恨分明,天将愁味酿多情。起来呵手封题处,偏到鸳鸯两字冰。


 


“因听紫塞三更雨,却忆红楼半夜灯”是说,我在边塞半夜睡不着,听着雨声,想念你,于是想着此时此刻,你是不是也在小楼的灯前想念我,睡不着觉。


 


【拓展阅读】


这里安利一下苏缨的《纳兰词典评》,解读纳兰性德词中的历史文化典故,写得很有趣,通俗易懂,绝对值得一看!


 


如果对纳兰词有兴趣,可以看看她写的《纳兰容若词传》和《纳兰词全编笺注》两本书。


 


13.



方步亭站起来,从程小云手里拿过了蒲扇,按着她坐下,给她轻轻扇了起来,轻轻回道:“‘知我者,谓我心忧;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。’生逢乱世,失去了她,又遇到了你,苍天待我已经很厚了。小云,孟敖这一关我还不知道过得去过不去。国已不国,我只想保全这个家,克也不知道能不能保全……”



 


《诗经·王风·黍离》


 


彼黍离离,彼稷之苗。行迈靡靡,中心摇摇。知我者,谓我心忧;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。悠悠苍天,此何人哉?


彼黍离离,彼稷之穗。行迈靡靡,中心如醉。知我者,谓我心忧;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。悠悠苍天,此何人哉?


彼黍离离,彼稷之实。行迈靡靡,中心如噎。知我者,谓我心忧;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。悠悠苍天,此何人哉?


 


【释文】


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,那高粱生出苗儿来。缓慢地走着,心中恍惚不安。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,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。遥远的苍天啊,这都是谁造成的呢?


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,那高粱抽出穗儿来。缓慢地走着,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。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,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。遥远的苍天啊,这都是谁造成的呢?


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,那高粱结出粒儿来。缓慢地走着,心中难过,哽咽难言。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,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。遥远的苍天啊,这都是谁造成的呢?


这首诗作于西周灭亡后,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,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,种上庄稼,不胜感慨,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。


 


【拓展阅读】


麦秀黍离:亡国之痛的象征


 


当初商朝灭亡的时候,商纣王的叔父箕子路过殷墟,看到宫殿毁坏,麦苗长得绿油油,写下一首《麦秀歌》,抒发亡国之痛。(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:“箕子朝周,过故殷虚,感宫室毁坏,生禾黍,箕子伤之,欲哭则不可,欲泣为其近妇人,乃作《麦秀之诗》以歌咏之。其诗曰:‘麦秀渐渐兮,禾黍油油。彼狡徸兮,不与我好兮!’”)


 


自此以后,麦秀和黍离就指代亡国之痛,兴亡之叹。比如,晋·向秀 《思旧赋》:“叹《黍离》之愍周兮,悲《麦秀》于殷墟。”北魏·杨衒之<洛阳伽蓝记>序》:“麦秀之感,非独殷墟;黍离之悲,信哉周室。”顺说一句,周杰伦的《烟花易冷》创作灵感就来自这本《洛阳伽蓝记》,最后一句这么唱的:“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。”


 


唐·刘禹锡《乌衣巷》: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旧时王谢贵族们住的宅邸长满野草,斜阳夕照,一片荒凉,连燕子都不愿意停留,怎能不让人感叹!


 


宋孝宗淳熙三年冬,词人姜夔二十二岁,自汉阳出游,途经金人两次蹂躏的扬州,看到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,已是“市尘尽荠麦,号角吹宵寒”,空荡凄凉,有感而发,写下了一首《扬州慢》。“过春风十里,尽荠麦青青。”可不是在写春天花草茂盛的景象哦。这时候的“春风十里”,不再是唐代诗人杜牧称赞的“春风十里扬州路”的繁华富庶,而是荒无人烟,草木疯长。所以,“千岩老人以为有《黍离》之悲也。”


扬州慢


姜夔


(序言:淳熙丙申至日,余过维扬。夜雪初霁,荠麦弥望。入其城则四顾萧条,寒水自碧,暮色渐起,戍角悲吟;余怀怆然,感慨今昔,因自度此曲。千岩老人以为有《黍离》之悲也。)


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解鞍少驻初程。自胡马窥江去后,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渐黄昏、清角吹寒,都在空城。


杜郎俊赏,算而今重到须惊。纵豆蔻词工,青楼梦好,难赋深情。二十四桥仍在,波心荡,冷月无声。念桥边红药,年年知为谁生?


 


14.



方步亭只好把勺搁在了碗里,望着那张照片,喃喃地说道:“我不杀伯仁,伯仁因我而死。”



这句是崔叔死后,孟敖兴师问罪,方行长的回答。


 


出自晋书·列传三十九》。晋室权臣王敦起兵作乱,导致其弟——也就是后来的丞相王导及家族受牵连。王导带着子弟跪在宫外,表明自己没有叛心,这时大臣周伯仁路过,王导求周伯仁为他们求情,对方没有搭理。后来王敦掌握了大权,开始清算朝臣。杀到周伯仁的时候,问弟弟王导的意见,王导没有说话,于是周伯仁就被杀了。后来,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,才发现周伯仁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。原来周伯仁一直在维护他,只是没有表现出来。王导痛哭流涕,悲痛万分,对家人说:“吾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


 


方行长这是把崔中石比作伯仁,他不杀崔中石,可崔中石是因为他的关系而死的,表达了内疚的心情。


 


15.



谢培东回以淡淡一笑:“‘笑于斯,哭于斯,聚国族于斯’。这么一大家子,哪能不吵架呢?”



 


《礼记·檀弓下》


晋献文子成室,晋大夫发焉。张老曰:「美哉轮焉!美哉奂焉!歌于斯,哭于斯,聚国族于斯。」文子曰:「武也得歌于斯,哭于斯,聚国族于斯,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。」北面再拜稽首。君子谓之善颂善祷。


 


【释文】


晋国赵文子的新居落成,晋国的大夫都去参加落成典礼。张老致辞说:“这高大的新居多么漂亮呀!这灿烂的新居多么漂亮呀!从此以后,主人就可以在这里祭祀奏乐,在这里居丧哭泣,在这里和僚友及族人聚会宴饮了。”文子致答辞说:“我能在这里祭祀奏乐,在这里居丧哭泣,在这里和僚友族人聚会宴饮,这表明我将善终,有资格进入九原的祖坟。”说完后就朝北面再拜叩头表示感谢。懂礼的君子说,他们一个善于赞美,一个善于祈福。


 


注意,“美轮美奂”一词就是从这儿出来的,本义是指房屋高大明亮,说文艺节目、绘画作品“美轮美奂”是错的,但是,后来被大家用得泛滥了,就逐渐演变成“精彩绝伦”的意思了。


 


这个赵文子大家应该很熟悉,他就是《赵氏孤儿》里面的那个孤儿赵武。家族被灭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,所以听到张老祝福他可以在这所屋子里面祭祀,办丧事,他才祈祷说“这表明我将善终,有资格进入九原的祖坟”。


 


《伪装者》结局几集明楼对明台说:“我爱这座城市,生于斯,长于斯,将来也要埋于斯。”也是相同的意思。


 


16.



建丰:“……不了解他的人接受不了他的自我表现,了解他的人才能欣赏他超越于功利之上的精神,也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评论唐诗时说的宇宙精神。我们以往的错误就犯在不能接受这样的人才、这样的精神……”



 


闻一多先生在其唐诗研究文集《唐诗杂论》 中提出唐诗的“宇宙意识”:“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、如梦境的晤谈,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、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,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”。 


 


这本《唐诗杂论》很短很精彩,总共只有九篇文章,绝对要看!!!来,吃下朱自清和汪曾祺两位大牛的安利吧! 


 


朱自清:他的《唐诗杂论》……都是精彩逼人之作。这些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恰到好处,并且创造了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,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。 


 


汪曾祺: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,并世无第二人。……这样讲唐诗,必须本人既是诗人,也是画家,有谁能办到? 


 


【拓展阅读】


初唐四杰与诗风的转变


 


摘录《唐诗杂论》其中一篇《宫体诗的自赎》谈初唐四杰的一段,感受一下那种纵横恣肆的才情——


 


“在窒息的阴霾中,四面是细弱的虫吟,虚空而疲倦,忽然一声霹雳,接着的是狂风暴雨!虫吟听不见了,这样便是卢照邻《长安古意》的出现。这首诗在当时的成功不是偶然的。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,他这样开始…… ”


 


要知道,唐代以前六朝的诗歌大多都是无病呻吟、纤巧绮靡的,初唐四杰转变了这种娘炮文风。就好比一群涂脂抹粉、比女人还漂亮的花美男,突然来了四个剑眉星目的少侠。这四位少侠就是王杨卢骆——写过《滕王阁序》的王勃,“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”的杨炯,写过《长安古意》的卢照邻,还有“鹅鹅鹅,曲项向天歌”的骆宾王。


 


他们一致反对六朝诗歌的纤巧绮靡的脂粉气,提倡刚健骨气。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,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,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,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,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,也是声律骨气兼备的唐代诗歌的奠基人。


 


所以,杜甫称赞他们:“王杨卢骆当时体,轻薄为文哂未休。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”


 


17.



那个译电员还这是个高手,用铅笔以最快的速度写出了刘云急于要见的文字:


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可找《玉台新咏卷一》一读并告北平二号


等了半天的中央指示,周副主席亲自签发的,竟只是要找一本书?



焚书坑


唐·章碣


竹帛烟销帝业虚,关河空锁祖龙居。


坑灰未冷山东乱,刘项原来不读书。


 


【译文】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,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,函谷关和黄河天险,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。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,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,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,原来都不读书!


 


这首诗很有意思,秦始皇焚书是为了愚民,巩固统治,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,起义军领袖刘邦、项羽都不读书。


 


《玉台新咏》是东周至南梁的诗歌总集,收诗769篇,主要是男女闺情之作。中国最长篇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首见于此书。


 


18.



(曾可达向梁经纶转达建丰同志对他的评价,八个字——“才大心细,明善诚身”)


眼前的曾可达说话了:“为这八个字的评价,我请教了建丰同志。建丰同志说,你不只是优秀的经济学家,还精通国文,知道出典。前四个字是曾国藩向朝廷推荐李鸿章的评语,后四个字是朱熹对儒家修身所做的最高评价。”



 


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,李鸿章“才大心细,劲气内敛,若蒙圣恩将该员擢署江苏巡抚,臣再拨给陆军,便可驰赴下游,保卫一方。” 


 


“明善诚身”出自《礼记‧中庸》,“诚身有道,不明乎善,不诚乎身矣.”其中,“明善”是指格物穷理然后致知,“诚身”的意思是以至诚立身行事。 


 


要知道,李鸿章是清末四大名臣(曾李左张)之一,朱熹是宋代理学大儒,建丰同志这八个字的赞赏是非常有分量的。当梁经纶听到建丰同志这句“才大心细 明善诚身”的评价时,激动得泣不成声。一个懂自己的师长、父兄能这样的肯定自己不仅是莫大的鼓励,更是自己坚持信仰的动力。


 


19.



“好。”方步亭答着,“打几句闲话,英文翻译的中国几句古词,考考你,还记不记得出处。”


“好哇。”


两个老人仿佛又回到了恰同学少年的时期。


方步亭很快一阵敲击。


“打完了?”


“就几句话嘛。”


“念吧。”


方步亭用英文念了起来:“(英文大意)骑上马我们追赶少年的时光,追到今天才发现我们已经变了模样,春风吹绿了原野,吹白了我们的胡须。我们还能干什么呢?把那本一万个字的理想,送给庄园主,让他去种自己的树吧。”


何其沧眼中也有了亮光:“让我想想……是辛弃疾的《鹧鸪天》吧?”



 


《鹧鸪天》
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 
辛弃疾
壮岁旌旗拥万夫,锦襜突骑渡江初。燕兵夜娖银胡觮,汉箭朝飞金仆姑。
追往事,叹今吾,春风不染白髭须。却将万字平戎策,换得东家种树书。



【译文】我年轻的时候,带着一万多的士兵、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。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,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着名叫金仆姑的箭。追忆着往事,感叹如今的自己,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。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,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。


 


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家居时,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,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。 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,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。上片气势恢宏,下片悲凉如冰,心伤透骨。悲壮对照,令人叹息。


 


对照方行长和何其沧两位知识分子的经历,何其相似!那个年代的很多知识分子,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毅然回国,比如钱学森先生,他们怀抱着远大理想,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,结果眼看着这个国家没有丝毫改善,壮志未酬,自己却已经垂垂老矣。书中描写方何两人相视大笑,笑着笑着就泪流满面,个中心酸滋味,留待诸君认真体会。


 


方步亭故意说“送给庄园主,让他去种自己的树吧”,我觉得是暗示何其沧,让蒋校长自己收拾烂摊子去吧,不知道我的解读对不对?


 


后面孟敖来何校长家里,方步亭说是“辛弃疾来抓张安国”,这个是一段有名的历史故事。


 


别以为文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,我们的辛弃疾巨巨可是武侠小说标准男主。


 


辛弃疾22岁的时候,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,归附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耿京。后来,他们中出了一个叛徒张安国,杀害了耿京,投降金人。辛弃疾得知消息,大为震怒,立刻带了五十人马,直奔张安国驻地,活捉叛徒张安国,并策反了张安国的部下,大概有上万人。最后,叛徒张安国被押回朝廷处死。


 


【拓展阅读】


种树书:指代实用性的书


 


“却将万字平戎策,换得东家种树书。”这里的“平戎策”可以泛指政治抱负,也可以特指辛弃疾所写的《美芹十论》。另外,请注意,这个“种树书”是有讲究的。


 


为什么一定要是种树书,而不是挖掘机技术指南? 


 


《史记》记载,秦始皇焚书时,只有少数的书幸免于难,“所不去者,医、药、卜、巫、种树书”。这个“种树书”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农书的统称,秦以后西汉的《氾胜之书》、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,都是相似类型的农书,也都可以叫做“种树书”。到宋代以后,便直接以“农书”替代“种树书”的称谓了,如宋代的《陈敷农书》、元代的《王祯农书》、明代徐光启的《农政全书》等。此外,历代文人也常在诗词中提到“种树书”,如唐·韩愈的“长把种树书,人云避世士”;宋·辛弃疾的“却将万字平戎策,换得东家种树书”,这些诗词中说的也都是农书。 


 


辛弃疾这句是说,郁郁不得志,政治理想无法实现,写过的军事奏章一点用处都没有,还不如种树书有用,干脆拿着它去换取东家的种树书,回家种地算了,还能为国家产粮。 


 


文人的牢骚话看看就算了,千万不要当真。


 


记得高中时候,学柳永的一首词,有一句“平生况有云泉约”,说自己怎么怎么讨厌做官,想归隐山林。有一位好奇宝宝就问,既然这么讨厌做官,也啥不隐退呢?老师一句话噎得我们无言以对:“既然这么讨厌高考,为啥不退学呢,你敢吗?”


 宝宝心里苦……/(ㄒoㄒ)/~~


 


20.



“小儿辈大破贼”这一段很经典,就不摘录原文了。其实是我懒得打字……



 


当时孟敖离家出走,在去重庆的路上,小妈藏起一张报纸,给方行长讲谢安的故事,讲到“小儿辈大破贼”的时候,才把报纸拿出来,报纸上报道孟敖在作战中击落敌机三架。


 


谢安是谁,东晋政坛一哥呀,李白的偶像。看看人家李白写的花痴文——“脚着谢公屐,身登青云梯”,“谢公宿处今尚在,渌水荡漾清猿啼”……


 


谢安年轻的时候,常与王羲之、孙绰等人游山玩水,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。知名才女谢道韫就是他的侄女,将军谢玄是他的侄子。后来,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。四十余岁时,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,谢安乃东山再起,后官至宰相,成功挫败桓温,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,在淝水之战中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,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。


 


“谢公东山三十春,傲然携妓出风尘”,“东山再起”就是关于谢安的典故。


 


《世说新语》雅量第六



谢公与人围棋,俄而谢玄淮上信至,看书竟,默然无言,徐向局。客问淮上利害,答曰:“小儿辈大破贼。”意色举止,不异于常。



【注释】公元383年,前秦王苻坚大发兵分道南侵,企图灭晋,军队屯驻淮水、淝水间。当时晋朝以谢安录尚书事,征讨大部督,谢安派他弟弟谢石、侄谢玄率军在淝水坚拒苻坚军,苻坚大败,这就是淝水之战。


 


【译文】谢安和客人下围棋,一会儿谢玄从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,谢安看完信,默不作声,又慢慢地下起棋来。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,谢安回答说:“孩子们大破贼兵。”说话间,神色、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。


 


孟敖离家出走,方行长心里难过。小妈这是宽慰方行长,把他比作睿智的谢安,把孟敖比作破贼的有出息的后辈。善解人意的解语花,此之谓也。


 



评论
热度(257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❤Cynthia's Life❤ / Powered by LOFTER